一、基本情况
今年我区计划种植小麦面积4.32万亩,目前湿渍地块4.18万亩,积水地块0.14万亩;土壤类别情况:我区沙土地块0.036万亩、黏土地块0.2万亩、两合土地块4.08万亩。
二、分类施策、因地制宜
(一)沙土地块,视墒情及时开展切秆翻地工作,力争10月25日完成播种;
(二)两合土地块,采取立秆晾墒,视墒情开展切秆翻地工作,力争10月31日完成播种;
(三)黏土地块,立秆晾墒,待机械能进地开展切秆,犁地或旋耕,力争11月5日完成播种。
(四)积水地块,加大人力物力投入,24小时不间断抽水排涝,力争11月5前完成播种。
三、采取措施
(一)相关部门密切关注雨情、水情、墒情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引导广大农民及时开展秋播工作。
(二)做好七项技术措施,确保一播全苗
1.提高整地质量,以好补晚。晚播地块要通过精细整地,切实提高整地质量,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。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,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播种质量差,影响出苗质量。玉米秸秆不能机械粉碎还田地块,要及时收割移出,为散墒整地创造条件。
2.根据播期选择品种,以种补晚。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,可选择半冬性偏春性品种,如郑麦366、西农979、郑麦7698、郑麦9023等。
3.适当增加播量,以密补晚。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,分蘖量小,应适当增加播量。一般高产田基本苗15万-20万株,中产田20-25株。晚播麦田适当增加播量,一般每晚播2天,亩基本苗增加一万左右,最多不宜超过35万。
4.科学施足底肥,以肥补晚。高产区底肥亩用量45kg。亩产600kg以上麦田,选用N-P2O5-K2O含量在20-10-10或相近配方复合肥;600kg以下麦田,选用18-17-10或相近配方复合肥。亩产350kg以下地块,底肥亩用量40kg;350~450kg地块,底肥亩用量50kg。肥力偏低麦田合理增加氮肥施用量。
5.药剂拌种杜绝白籽下地,以防补晚。重点防控纹枯病、茎基腐病、根腐病、全蚀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,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,杜绝“白籽”下地。防控病害选用咯菌腈、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等种衣剂,防治地下害虫选用辛硫磷、噻虫嗪或毒死蜱等药剂拌种。多种病虫混发区,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,进行混合拌种。
6. 适当浅播,便于种子发芽。晚播小麦要适当浅播,争取早出苗、早分蘖、多发根,一般播深以3-4厘米为宜。
7.适墒镇压,避免透气影响发芽。
四、注意事项
(一)按照专家建议,播期播量服从于土壤墒情,不要粗耕乱种、急于抢种。
(二)对于最后来不及翻地地块,推广免耕技术,进行免耕播种。